近日,一起发生在北京房山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。一名男子在与女性伴侣于车内发生关系后突发猝死,而女方在事发后未及时报警或呼叫急救,反而拿走其手机离开现场,导致死者时隔9天才被发现。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,认定女方不构成犯罪,但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
据了解,事发当日,李某(男)与张某(女)将车辆停放在房山区某村附近,在车内发生关系。过程中,李某突然身体不适,随即失去意识。张某见状并未立即拨打120或采取有效救助措施,而是取走李某的手机,锁车后离开现场。
由于现场位置偏僻,李某直至9天后才被路人发现,但已无生命体征。经法医鉴定,李某系突发心源性猝死,死亡时间与案发时间基本一致。
警方介入调查后,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张某采取强制措施。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,张某在发现李某身体异常后,本有能力施救或求助,却未采取任何措施,其行为与李某死亡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。但鉴于李某根本死因为自身疾病,张某的不作为虽存在过错,却难以构成刑事犯罪,最终作出不起诉决定。
不过,在民事赔偿方面,法院认定张某未履行救助义务存在明显过错,判令其承担部分赔偿责任,向李某家属支付各项损失共计十余万元。
该案判决结果公开后,引发社会热议。部分网友认为女方冷漠无情,应承担更重责任;也有观点指出,猝死属意外事件,女方可能因慌乱未能妥善应对,但拿走手机的行为确实不当。
律师解读指出,公民在他人面临生命危险时负有道德上的救助义务,虽不一定构成刑事犯罪,但若存在明显过错,仍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。此案也提醒公众,在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呼救,避免因不作为导致悲剧扩大。
生命至上,每一个公民都应在能力范围内尽到救助义务,既是法律的要求,也是对生命的尊重。